本期音乐为华语地区盯鞋(Shoegaze)音乐专题。
盯鞋(Shoegaze)作为一种音乐风格,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英国,以其独特的氛围感、模糊的人声、层层叠叠的吉他噪音墙和沉浸式的音景著称。其名字“Shoegaze”来源于乐手在演奏时往往低头凝视着地面上的效果器,专注于音色的塑造,仿佛“盯着自己的鞋”。
这一风格的奠基者之一是 Cocteau Twins,他们的梦幻音色和空灵女声影响了后来盯鞋的整体美学。而真正让 Shoegaze 成为独立音乐圈核心风格的,是1988年至1991年间涌现的几支英国乐队,如 My Bloody Valentine、Ride、Slowdive 和 Lush。其中,My Bloody Valentine 的专辑 Loveless(1991)被视为盯鞋的巅峰之作,极具实验性,至今仍影响着无数音乐人。
然而,在90年代初期,盯鞋在英国的流行被 Britpop(如 Oasis、Blur)所取代,逐渐退居地下。但在千禧年后,Shoegaze 迎来了复兴浪潮,M83、Deerhunter、DIIV、Beach House 等乐队结合电子、后摇(Post-rock)等元素,使这一风格焕发新生。
近年来,随着独立音乐文化的兴起,华语地区出现了一批深受 My Bloody Valentine、Slowdive 影响的盯鞋乐队,包括台湾的 Manic Sheep、Skip Skip Ben Ben,中国大陆的 City Flanker、Forsaken Autumn、Chestnut Bakery,香港的 Lucid Express(前身 Thud)等。这一时期,盯鞋风格在各地 Livehouse 里生根发芽,形成了固定的听众群体。
当代的众多盯鞋乐队开始尝试更多融合,包括梦幻流行(Dream Pop)、电子、实验噪音等,如 波卡利甜、yourboyfriendsucks! 等乐队,在 Shoegaze 的基础上加入 Synthpop、Indie Rock 元素,使其更具流行性。
盯鞋音乐的独特的情绪质感,让它成为许多当代年轻人情感共鸣的载体。它以其模糊不清的旋律、回响的吉他、空灵的人声,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梦境感。这种音乐氛围与许多年轻人对现实的复杂情绪不谋而合,成为一种逃避现实、寻找自我表达的方式。在快节奏、碎片化的时代,盯鞋音乐的延展性、沉浸感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场无尽的梦境之中。许多人在夜晚戴上耳机,让音墙包裹自己,在吉他的泛音里找到共鸣。无论是对过去的怀旧,还是对未来的迷惘。
盯鞋音乐在华语地区的崛起,不仅仅是一次风格上的传承,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认同。它承载着现代年轻人的孤独、浪漫、怀旧与迷惘,在失焦的音色中找到情绪的归宿。正如 Slowdive 在2017年的回归专辑中唱道:“Don’t know where I’m going, I just keep on moving”,盯鞋不仅是一种音乐风格,更是一种游离于现实与幻想之间的情感寄托。
虽然还有很多优秀的乐队有所遗漏,但是在这一期的选曲上我们尽可能力所能及的囊括近年来泛华语地区极具代表性的盯鞋乐队。盯鞋的迷人之处,正在于它那层层叠叠的吉他噪音墙,将听者包裹在一个混沌而温柔的世界里。每一道回响都是情绪的折射,每一次失焦的旋律都是现实的抽离。在这片音墙之中,我们得以自由地碰撞——像微尘在光束中漂浮,像记忆在脑海里交错,像一场永不停歇的梦境。模糊的人声、不规则的失真、无尽回荡的残响,让情绪在其中迷失,也在其中找到归属。那些未曾言说的思念、那些被现实压抑的浪漫,仿佛都在这片音墙的共振中释放、溶解,最终化作夜色里最温柔的一缕微光。
盯鞋的魅力不在于清晰,而在于模糊;不在于答案,而在于感受。或许我们不必寻找出口,只需在这道音墙里,自由地漂浮、自由地坠落、自由地碰撞。
Cover From Isaac Garc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