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音乐为Progressive Rock(前卫摇滚)音乐专题。
前卫摇滚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诞生起,便肩负着挑战音乐形式与思想界限的使命。他们始终以“长篇幅”为利刃,雕刻时间,打磨心境。它拒绝简单的情感宣泄,转而选择一段段结构繁复、节奏多变的编曲,将“存在”这个宏大命题拆解成一个又一个思想上的微光。它们的编曲结构往往不是直线型的,而是如同人脑的神经回路——曲折、重叠、游移,正如人们在面对“我是谁,我为何在这里”时那种难以言说的思想跳跃。
这种感觉就像自己在荷尔蒙旺盛的青春期第一次听到平克弗洛伊德乐队的《月之暗面》一样。当音乐在反复与递进中体察情绪的波澜时,一种介于悲悯与清明之间的孤独,深植人心。那时才真正的理解到原来艺术可以兼具深度与广度,思辨与流行也并不矛盾。才真正的体会到精神裂缝的自我穷尽过程、体会到音乐同时也是一条足够漫长的走廊。在这条走廊里,我们可以停下奔跑的脚步,聆听自我缓慢发酵的回声。
在这期音乐中,个人特别推荐Lee Abraham的《Awaken?》,这首歌以长段的叙述式编曲,逼问一个看似简单却足够撕裂的问题:我们所说的“醒来”,究竟是对现实的洞察,还是对幻觉的臣服?是对现实的拥抱,还是对幻想的背叛?
在对本期音乐选曲的时候,头脑中一直想着之前看过的一世纪的希腊传记作家普鲁塔克(Plutarch)提出的一个经典问题:如果一艘船在漫长航行中,所有的木板都被逐一更换,那么,它还是原来的那艘船吗?这个名为“忒修斯之船”的哲学问题,跨越了两千年的时间,一直在追问我们最根本的身份与存在:“当组成我的一切不断更替,那还是‘我’吗?”
在这万象繁杂的人间,我所存在的意义,是不是也正藏于这一段段旋律之后?
另,讲述一下我们在制作雀乐每一期专题的选曲的心路历程。其实这些音乐专题从来都不是“策划”出来的,而是被某一首歌唤醒的。每一期音乐都是以其中某一首作品的深度共振之后,促使我们有强烈的表达欲望,然后我们用这首歌作为基点,而接下来的每一首歌,都是靠近它、理解它、回应它的过程。最终丰满成一期有主题的期刊。
雀乐每一期的出现,都是随机发生的,我们从来不是为了讲述某种音乐定义,而是为了照亮某种你我心里尚未成形的情绪形状。每一期虽然只有十首左右的作品,但是后面的选曲源头却是上千首歌曲的人工聆听和筛选,当我们寻找那些与之同频的声音碎片时。我们不追求“风格统一”,更不迎合“平台热度”,我们只关心:当它们被排列在一起时,能否构成一种微妙的心理地图,引领听者走过一段并不喧哗、却真切起伏的情绪旅程?
欢迎大家在每一期音乐期刊的评论里写下你的感受和故事,因为你的回应对于我们非常的重要。
Cover From antoine vandamme